舟山

当前选择:舟山

当前位置: 舟山学大教育 > 舟山资讯 > 舟山

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4-11-30 14:26:25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而设计的,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给大家带来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大家可以参考借鉴一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理清文章的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勇于承担责任的情感。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文中一些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学会联系语境,在动态的语境中理解词句。

教学用具:媒体课件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方法:诵读、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教师导入。妈妈,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称呼;妈妈,是我们每个人情感世界的主角。我们爱妈妈!困难中,妈妈是手杖;黑暗中,妈妈是烛光;幸福中,妈妈是微笑。当我们长大成人时,妈妈却衰老了,我们该如何回报妈妈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成熟生命对衰老及幼小生命的呵护。

2.字词积累。

(1)字音字形。拆散(chāi) 分歧(qí) 粼粼(lín) 委屈(qū)

(2)词语解释。

熬:忍受,艰苦支持。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中是使儿子受到委屈的意思。

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多音字。

散(sǎn)散漫 (sàn)散步 铺(pū)铺床 (pù)当铺

3.多媒体显示作者资料。

莫怀戚,当代作家,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已发表各类作品近500万字,包括小说《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经典关系》等,散文《散步》人选现行中学语文课文及新加坡华文教材。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先由教师提问以此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内容)

提问:1.从文中找出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

参考:初春,田野,“我”、母亲、妻子、儿子。

2.散步中发生了什么分歧?

参考: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3.为什么由“我”来解决?

参考:“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4.“我”要如何解决呢?

参考:“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5.最后为什么选择了走小路?

参考:母亲改变了主意。

6.根据上面的几个问题,让一位同学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在概括时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物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合作讨论后回答。

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

2.理清课文脉络(给课文分层次)。

学生合作探讨,教师讲解。

第一部分(第1段):开门见山地交代了事件(散步)、地点(田野)、人物。

第二部分(第2-8段):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展现了一家人尊老爱幼的动人情景。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了中年人要对生活充满责任感的道理。

第一层(第2段):交代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的转变。

第二层(第3-5段):写田野的春色以及一家人散步的乐趣。

第三层(第6-8段):写散步路线产生分歧以及解决办法。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嫩芽( ) (2)波光粼粼( ) (3)拆散( )

2.用横线画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树上的嫩芽也蜜了。 ( )

(2)我想折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 )

(3)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 ( )

(4)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

二、阅读理解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⑦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1.从记叙的要素看,选文第①段交代了散步的 和 。

2.联系选文内容,你认为下面这段话放在哪儿最合适呢?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3.“熬过”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4.请结合文意说一说怎样理解文中的“强壮”“高大”?

5.文中画线的两句话,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蕴含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勇于承担责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逐步提高赏读美文的能力,通过比较阅读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教师导入。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这节课我们一起品读莫怀戚的《散步》,课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

2.教师提问,一起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并回答。

(1)《散步》一文的线索是什么?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文中哪些段落是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积极发言。巩固旧知,引出新知。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1.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学生认真思考并回答。教师讲解。

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

2.分析人物形象。

(1)“我”的形象。

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引导总结。

参考:善良孝顺。

(2)母亲的形象。

在文中找出有关“母亲”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和语句,小组内讨论交流。参考:善解人意,爱护小辈。(慈爱、亲切)

(3)儿子、妻子的形象。

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讲解。

参考:妻子很贤惠,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备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

小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小组探究,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提示:根据本文主旨内容作答)

学生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参考:(1)以小见大,文中作者抓住一件十分平常的小事“散步”,反映了祖孙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昭示中年人应当肩负起赡养老人、孝敬长辈,爱护儿女、教育幼辈的责任,即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2)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文中多处表现了互敬互爱的细节。如母亲和她孙子发生分歧时,“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我”理所当然地照顾母亲,反映了对母亲的尊敬。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母亲慈祥,想让孙子高兴,改变了主意,反映了母亲对孙子的喜欢和爱护。这两处细微的情节,反映了两代人的具体心态,具体表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他们在散步中互敬互爱,感情十分融洽。

(3)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1.结合语句的意思,解释加点的词语。

(1)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

(2)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各得其所:

(3)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委屈:

2.“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整个世界”的正确理解是( )

A.世界就是由“母亲”和“儿子”构成的。

B.“我”上有老,下有小,因此责任极其重大。

C.在家庭生活里,“母亲”和“儿子”是最重要的两代人。

D.“母亲”是老一代,“儿子”是新一代,他们代表了人类的过去和未来。

检测小结答案:

1.(1)忍受,耐苦支持。 (2)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3)这里指不按儿子的意愿办事,使儿子受到委屈。2.D

板书设计

母亲:走大路 ↑承上

散步—→分歧—→ 我和妻子 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 ↓启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品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诵读中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作者的情感,品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仔细品味、感受本文朴素自然而又深沉的意蕴。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学法点津。

《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内蕴丰富的精美散文。它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

根据散文的特点,学生在鉴赏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把握立意,探索作者不断深化的脉络,进而揣摩作品的立意和主旨。第二,鉴赏散文,善抓“文眼”较为重要。抓住了本文的文眼,欣赏佳作就像按图索骥、顺藤摸瓜一样。第三,在鉴赏散文时要探索散文意境美,可以从即景、披事、体物人手,进而悟情、人情、察情、明情,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第四,分析结构。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鉴赏散文,就要在分析和梳理其组织材料的结构特点以及明确其线索的基础上,把握文中的“神”。第五,仔细体味散文的语言之美。

鉴赏品析

句子赏析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话句式整齐、对称,有一种独特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写出了慈母孝子之间深沉的爱,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这种对称的句子为文章内容服务,“我”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这样写既表现了“我”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我”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2.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摸摸,让人感受到奶奶对孙儿的那种爱抚和疼爱;还有她遵从了孙儿的想法,因为她不想让孙儿委屈。从这里能体会到浓浓的亲情。

3.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这句话寓意深刻。它以轻衬重,不仅突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含蓄地写出了“我”——一个站在生命之链连接点上的中年人——对生命和社会的责任。此句揭示了本文的中心,是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升华之所在,与文章的第四段中“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前后呼应,在全文中起着点明题旨、深化内涵的作用,是点睛之笔。

写法赏析

1.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家人散步这一小事,表现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和中年人肩负重任的大主题。

2.语言富有诗意而情趣盎然。

本文的语言散发着清新淡雅的芬芳。于平实中见灵气,在浅易中见哲理。“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一句看来熟悉、平实,令人羡慕母子情深的同时又有所感悟: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传,生生不息。而结尾“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巩固拓展阅读

阅读选段,完成1-5题。(文章见参考资料)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是( C )

A.母亲老了,她依赖长大了的我,就像我小时候依赖她一样。

B.母亲老了,没有自己的主见,就像我小时候没有自己的主见一样。

C.生活的担子已经从母亲肩上转到了我的肩上,母亲依赖我,就像我小时候依赖她一样。

D.母亲老了,只能听从我的安排.就像我小时候只能听从母亲的安排一样。

2.第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几句把母子二人的情态都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交代了母亲对这次散步的态度转变,并上为下文“我”背母亲埋下了伏笔。)

3.④⑦这两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第④段对初春景物的描写,突出初春蓬勃旺盛的生机,使人感觉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唤,为后文作铺垫。第⑦段的景皂描写“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自珍爱。)

4.用一句话概括第⑥段内容。(散步路线上的分歧。)

5.为什么“我”感到责任重大了?(祖孙发生分歧,“我”处理好了,全家高高兴兴;处理不好了,别别扭扭,会破坏家庭和谐,所以“我”感到责任重大。)

阅读短文,完成6-9题。孝心无价(文章见参考资料)

6.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嗷嗷(áo) 磋跎(cuō)( tuó) 咫(zhí)尺

7.作者说,“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也不喜欢父母卧病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作者对“求学的苦孩子”和“断然离去的游子”都作了道德上的评价,请从文章中找出作者评价的语句。(对求学的苦孩子:“那是一个自私的学子”;对断然离去的游子:“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8.作者主张如何尽孝心?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概括。(抓紧)

9.你能从本文中找到一句富有哲理的句子吗?((1)有一些事情,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2)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之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瘫痪、暴怒”等词语。了解史铁生的相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深情,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理解母子之间的浓浓深情,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重点: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母子深情,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品析课文意味深长式的结尾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枫叶似火,硕果累累。秋天的美别具一格,秋天的美实实在在,秋天的许多事物都会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也会让我们产生某种怀念的情绪。著名作家史铁生就在秋天里产生了怀念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课文《秋天的怀念》。

2.多媒体显示重点字词和作者简介。

(1)出示重点字词。

瘫痪(tān huàn) 沉寂(jì) 捶(chuí)打

憔悴(qiáo cuì) 絮(xù)叨 诀(júe)别

(2)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他死前把绝大部分的器官捐献了出去。本文写于1993年。 .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整体感知,学生通读课文思考。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提示:本文三次写秋天里看菊花,前两次母亲和“我”都有不同的表现,第三次是“我”和妹妹去看菊花。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学生思考并尝试作答。教师讲解。

提示:是母亲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参考:“我可活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再生)

结尾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儿活。

3.通过读课文你感受到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尝试归纳总结,教师小结。

提示:母亲关心体贴儿子,坚强乐观,非常爱“我”。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研讨:

1.母亲为什么要带“我”去看菊花?学生积极探讨。

参考:美丽的菊花象征着多姿多彩的生活。菊花很美,生活也很美。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打击,都应该勇敢地、好好地活下去!

2.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何用意?

提示:本题体会“菊花”这一物象的作用,结合上下文和文章的主旨,考虑的是菊花的象征意义和情感寄托的作用。

学生认真思考。

参考: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1.给加点字注音或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字。

瘫痪( ) 沉寂( ) xù( )叨 淡yǎ( )

暴nù( ) júe( )别 làn( )漫 chuí( )打

2.下面各组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D )

A.瘫痪墙壁沉寂 B.捶打遮挡憔悴

C.央求絮叨豌豆 D.决别 淡雅烂慢

3.“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暴怒无常”的意思是( B )

A.常常生气 B.毫无规律地发大火

C.无缘无故地发火 D.不常常生气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D )

A.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B.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

C.这些年,我到北京必去看望史铁生。在他那里坐两、三个小时,吃顿饭。

D.读史铁生的文章,和他谈话,都不会越读越狭隘。

点拨:A句“我与地坛”应加书名号;B句中“优秀的”后面应用顿号;C句“两三个小时”为估计的约数,期间不能加标点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母爱”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在“怀念”的情意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爱母”的思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好好儿活”的感悟。

教学重点: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品味。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品析课文意味深长式的结尾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研究探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学情诊断

1.教师导入。母亲,是十月怀胎的艰辛凝成的泪;母亲,是玉不成器的愁絮集成的鬓;母亲,是临行密缝的情意交织的衣……倘若我们是跋涉千里的夜行者,母亲一定是那重重夜幕里一盏温柔的灯光,远远地为我们亮着,轻唤我们迟疑的脚步。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让我们走进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细品这浓浓的母子情吧!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母子之间的浓浓深情,初步把握了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读课文。

2.提问回答:从哪些地方看出,母亲爱花但是更爱儿子。

学生自主思考,教师讲解。

参考: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央求般的神色。”

“央求……喜出望外……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

学生自主精读课文第2段,思考下列各题。教师适时予以指导。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参考: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因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精读第2段,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体会“我”和母亲对比强烈、鲜明的态度)

参考:“我”: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3.你怎样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参考: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从中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细腻、深沉,让我们为母爱的承受之重而心酸。

4.已经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母亲身体不好,为了不让儿女牵挂却不告诉他们,自己强忍病痛的折磨;“我”双腿瘫痪,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母亲独自承受生活的重担和内心的痛苦。

第三阶段:合作探究

1.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提示:秋天的怀念并不是说故事发生在秋天,而是“我”对母亲的怀念和秋天这个季节有共通之处,都是代表了一种惋惜,代表了一种收获母爱、收获生存勇气的信念。相比较而言,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只是直白地表现出对母亲的思念,缺乏韵味。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不仅表现出对母亲的深切缅怀,其中也包含着一种人生的精神和意义,这一题目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2.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花,几乎都遭到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其中包含着“我”对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关爱和良苦用心的懊悔,包含着“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缅怀。本段对菊花的描写,写出了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突出了“我”的心理从痛苦、无望转向明朗、坚强的变化。“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一句意味深长,表现了“我”对母亲这句话的理解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希望。

第四阶段:检测小结

阅读语段,完成练习。(资料见参考资料)

1.“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此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你认为“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是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

3.母亲“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表现了她的什么心情?

4.“她又悄悄地出去了”这一行为,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

检测小结答案:

l.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我”的生命也如这树叶一般凋零。

2.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触景伤情,痛苦绝望,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她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3.表现了母亲因儿子答应看花而难以抑制的兴奋和喜悦。

4.她因肝疼而不愿让儿子知道。从中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细腻、深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深情,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过程与方法:学习课文运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方法,品析意味深长式的结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深情,把握母亲的艺术形象,感悟作者的意图。

教学难点:在反复朗读中,体会母子深情,感受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教学用具:多媒体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法、研究探讨法。

教学过程:

学法点津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瘫痪时,怀着博大无私之爱的母亲是怎样地痛心与忍辱负重地照顾自己,来表达对母亲的深深愧疚和怀念之情。史铁生笔下对亲情的回忆与感悟,让人感觉亲切而意味深长。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本文的主题并不难,但是如何使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激发感恩情怀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呢?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在教学中,应以反复朗读为基本立足点,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唤起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

品析鉴赏

句子赏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赏析:母亲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而无声地离开,突出母亲的谨慎小心,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对儿子的心情非常理解,也为儿子伤心。“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说明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2.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赏析 “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表现了母亲因儿子答应看花而难以抑制的兴奋喜悦的心情。

写法赏析

1.借景抒情,课文中菊花多次出现,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2.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既对母亲的神态、动作和语言进行正面描绘,以此来表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疼爱;又通过写“我”的暴躁任性,来间接表现母亲的慈爱宽厚。

阅读选段,完成1-4题。

(资料见参考资料)

1.读选文第1段,你认为母亲挡住的只是“刷刷拉拉”飘落的树叶吗?

(母亲挡住的不只是“刷刷拉拉”飘落的树叶,而是挡住了儿子触景生情,感叹人生的悲苦绝望的情绪。)

2.“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你认为“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母亲身体不好,为了不让儿女牵挂却不告诉他们,自己强忍病痛的折磨;“我”双腿瘫痪,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母亲独自承受生活的重担和内心的痛苦。)

3.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描写菊花的内容具体说明。(从结尾的描写菊花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意志消沉了,而是像菊花那样淡雅高洁、热烈深沉、洒脱烂漫,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生命因活着而精彩。)

4.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不好。(1)“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2)“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3)“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阅读下文,完成5-9题。

为你,我说过多少颠三倒四的话

(资料见参考资料)

5.从全文看,母亲有哪些颠三倒四的具体表现,请举出其中的三个方面。(希望儿子多吃好吃的又担心儿子不懂节制吃坏胃;希望儿子别迟到又担心赶路快不安全;希望儿子完成作业再睡觉又担心儿子因写作业而休息不好;希望儿子不重视穿着又担心儿子不讲究委屈自己;希望儿子不早恋又担心儿子不懂得处理感情;希望儿子成就大,志在四方又盼望与儿子朝夕相处。)

6.根据语境,在文中第⑤段横线处填上合适的语句。(别走太快,路上注意安全!)

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的画线语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写出了那条裤子的昂贵,生动地表现了“我”对那裤子的向往与渴望之情,更能突出母亲对儿子关心疼爱的细腻情感。)

8.第⑨段中为何连用两个“清清楚楚”?( 突出地写出了母亲盼望和儿子团聚的殷切心情,表达了母亲的爱子情深。)

9.文中妈妈看似矛盾的话语背后蕴藏着深厚的母爱,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母爱的感受。(母爱就是心里总想着你,时刻挂念着你;无论形式怎样,母爱始终相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学习文章中常用的记叙方法和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启发学生品味文章含蓄的语句及文中所隐含的作者情感倾向,让学生同作品展开心灵的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品味赏析文中的心理、动作和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准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用具:多媒体准备作者的相关资料、本课的生字词。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这足以表现友情无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有重财轻义的思想,这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今天我们来品读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也思考一下当友情和金钱面临冲突的时候,我们要怎样做才更好。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字词积累。

(1)掌握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怦怦(pēng) 树杈(chà) 寒战(zhàn)

脸颊( jiá) 攥(zuàn)着 逮(dǎi)着玩

(2)词语解释。

仗义——指讲义气。

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2.文学常识。

张之路,1945年出生。山东诸城人。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少儿小说作家之一。著有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电影剧本《霹雳贝贝》,小说集《羚羊木雕》等。

3.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它涉及到了哪些人物?

参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关于羚羊木雕的事,它涉及到父母、“我”、奶奶、万芳、万芳妈妈。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研讨下列几个问题。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1.从文章中各个人物对待羚羊木雕时的表现,你认为他们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爸爸:婉转、持重沉稳、重财轻义;妈妈:态度生硬固执,重财轻义;奶奶:明白事理、同情理解却无能为力;“我”:珍惜友谊、软弱;万芳:仗义、明理。

2.文中回忆部分从叙述方式的角度看属于哪种顺序?

参考:插叙,即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况。

3.插叙这一内容有何作用?

参考:第一,刻画了万芳的形象,为下文万芳追送小藏刀作好了铺垫。第二,交代了“我”送木雕的理由。我们的友谊从幼儿园就建立,时间长;而且,这样的友谊受到老师的肯定。第三,舒缓了故事情节,使行文跌宕起伏,波澜有致。“我”与父母的冲突正处在对峙僵持阶段的时候,一时还难以出现结果,巧妙地加入了对往事的追忆,也能使读者有充分的时间去解读“我”与万芳的友情,从而,对该不该追回羚羊木雕作出读者自己的回答。第四,又一次刻画了“我”的性格。“我”是一位很单纯的孩子,遇事没有主见,只会被结果束缚住了思考,不如万芳的思路那么开阔;同时,“我”又是一位懂得愧疚的孩子,看到那个长长的伤疤,就觉得对不住万芳,心地善良。这样的性格,总的来说有点懦弱,又为下文“我”顺从父母的要求、去追回羚羊木雕作好了性格上的准备。

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1.本文在情节的安排上可谓波澜起伏,作者为什么没有按照故事发生的本来顺序来写?

参考:按本文的故事情节的原始顺序,应是从爸爸非洲回来送给“我”羚羊木雕开始,或者从“我”把这礼物转送给万芳开始。如果按生活本来的顺序写,文章势必拖长了,内容就很不集中,现在文中的“插叙”部分就要取消,整个故事情节的叙述就会平铺直叙、毫无波澜。作者在构思时,没有采取这种平板的叙事方法,而是从中间截取了一段情节,即从妈妈发现以至追回的活动开始,构成了一个悬念,吸引了读者,节省了篇幅,内容变得集中而又生动活泼了。

2.课文结尾用了一个反问句,有何作用?含义是什么?

结尾蕴藉很深:“我”反悔本来应该怪“我”,但父母只知道羚羊木雕贵重,不知情义无价。逼“我”这样做,所以更应该怪父母。重财轻义的做法对“我”的伤害是多么深啊!

板书设计

3 羚羊木雕

发生——查问木雕——倒叙

羚羊木雕 起因——赠送木雕——插叙 少年世界——珍视友情

高潮——逼取木雕——顺叙 成人世界——重财轻义

结局——伤心难过——顺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中蕴藏的为人处世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文中的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性格,能以坦诚的心与父母沟通。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的启示。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体味其中的感情,学会辩论,有理有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准备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学法点津

“代沟”是现代中学生常常感到困惑的话题。亲情与友情发生矛盾也时有耳闻。本文所写的内容,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在当今社会日益强调个性张扬的环境里,如何看待亲情与友情,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如教材中的“我”与万芳的友谊、“我”与父母的冲突,确实是一个值得研讨的问题。教师的眼光不能只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而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首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文中所赞美的小朋友之间真诚无私的友情,领悟并倡扬文中所表现的纯洁真诚的人情美,懂得“理解、尊重”是维系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纽带。其次,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展示来刨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扮演其中某一个角色,与之产生共鸣。最后还有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鉴赏品析

句子赏析

1.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这一句发问,含蓄而又深刻地揭示出“我”因屈从父母而对朋友“反悔”是有责任的;但主要责任应在父母身上,他们太“重财”而“轻情”,疼爱子女却不懂得如何尊重子女的人格情感。

2.“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像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爸爸的声音一直很平静,不过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赏析:爸爸虽然“静静地”“慢慢地”“声音一直很平静”但对“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一事,爸爸先用双重否定的句式强调小朋友之间“可以送东西”,以示“通情达理”,紧接着就用“但是”转到限制条件上来(“要看什么样的东西”),接着就用比较的手法强调“这样贵重”的东西,不能“自作主张”,显示出语言严密的逻辑性,使“我”无法辩驳。并且用“反问”的修辞手法,似乎是与女儿在商量,其实,“不能自作主张”的意思早已含在反问语气中了,这就表现了爸爸语言的“高明”,也显示了爸爸比妈妈“厉害”,说明爸爸也舍不得把羚羊木雕送人,这体现了他的不怒自威的性格,因此,“我”感到爸爸的话“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写法赏析

1.设置悬念开头法。

设置悬念,就是指作者在展开故事情节、安排文章内容时,将后面要表现的内容,作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先行提出或预作暗示,造成读者某种急切期待或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技巧。本文用妈妈的突然发问开头,令人莫名其妙,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2.以物串联故事情节。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依次叙述了查问木雕、赠送木雕、逼取木雕、索回木雕等情节,围绕着“羚羊木雕”所发生的故事,揭示了少年世界与成人世界对待财物的不同态度。

3.插叙法。

本文在顺叙的过程中,插入了一段介绍“我”和万芳友谊的往事。这段插叙的作用是介绍万芳是个“仗义”的好朋友,说明“我”为什么送羚羊木雕给她。插叙的开始和结束都有明确的交代:“她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自然引出有关的往事,由叙述进入插叙,用“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实现了插叙的结束。

4.对照比较法。

本文的对比,主要体现为以“我”、万芳为代表的孩子的重义轻财与以爸爸、妈妈为代表的成人的重财轻义。另外,文中奶奶的态度与父母的态度也形成对比,写出了奶奶的通情达理与父母的“重财轻义”。

巩固部分

阅读选段,完成1-4题。(文章见参考资料)

1.联系全文,选文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过渡段。第一句承接上文,第二句开启下文。同时告诉读者:父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2.选段文字刻画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抓住了她的什么特点?(万芳、仗义。)

3.这段文字在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时,主要运用的是什么描写方式?(语言描写。)

4.联系上下文来看,这段文字记叙的顺序是( c )

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提高部分

阅读选段,完成5-8题。(文章见参考资料)

5.从小男孩的作文《愿望》看,他希望得到什么?他的愿望得到满足了吗?(希望得到大家的肯定和尊重;他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6.从文章看,老师是个怎样的人?妈妈是个怎样的人?(老师是一个有爱心,善解人意的人;妈妈是一个懂得爱,能给孩子爱的人。)

7.“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这句话除了讲明天气和时间外,还有别的什么意思吗?(还有暗示作用,表明这是一个美丽的日子,将给人带来好心情。)

8.“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妈妈为什么而感动?(妈妈为孩子对她的信任,对她的爱而感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概括课文段落大意,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子情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感受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

教学用具:准备背景音乐、多媒体材料。

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来把握诗歌基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

母爱似一棵大树,它庇护着我们成长;母爱似一盏明灯,它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母爱似一股清泉,它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和印度佛教圣物——金色花。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教师补充: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吉檀迦利》《园丁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受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金色花,又译作“瞻波伽”或“占博迦”,印度圣树,木兰花属植物,开金黄色碎花。

2.朗读课文,检测预习情况。

(1)纠正、补充字音,并注释。

祷(dǎo)告:向神祈求保佑。沐浴(mu yù):洗澡。

(2)现在我们来说说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请同学们回答老师以下几个问题:

①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如果是有特别意义的花,那又是一朵怎样的花呢?

参考:是一种由具备了神力的小男孩变成的花。

②“我”变成金色花后干了什么事?

参考:三次嬉戏。分别是:母亲做祷告时,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

③从这几件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对母子怎样的性格和感情?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出来?

提示: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

参考:孩子天真调皮,热爱母亲;母亲慈爱善良,喜爱孩子、母子情深。

(3)深情诵读,感受语言美。选取有代表性的诗句,体会该用什么语气去读,然后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体会母爱带给我们的震撼。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过渡:同学们刚才朗读得非常棒!下面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2.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探究。

(1)作者为什么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参考: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与美丽。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的、美丽的。

(2)为什么“我”要变成金色花,又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参考: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这篇散文诗讲述的是孩子变成金色花为母亲所做的几件事和表达的心情,有没有偏离母爱的主题呢?

参考:重在探讨孩子的行为与母爱的关系,从孩子的角度来表达母子之爱,孩子的快乐、天真、活泼,正是缘于他沐浴在母爱之中,感受着浓浓的母爱关怀。

四、对照梳理,课堂小结。

1.比较阅读,深入探究。(感知诗歌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小组讨论:(1)本文表现母子亲情的方式与前面所学的课文有何不同?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前面的文章都是写实的,所写的人物都是特殊的,有名有姓;而本文是一篇散文诗,采用的是意象化表现形式,文中母子没有姓名,表现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亲子之情。

(2)本文所表现的亲情与前面几篇课文又有何异同?

参考:前面几篇课文所表现的父母与孩子的情感都是比较严肃的,而且有一定的距离感,而本文表现的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把自己变成花朵与母亲开玩笑,透露出的是母子之间独特的亲密之情。

2.创意表达,升华情感美。

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缕缕的清风时时吹动我们的衣裙。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开头说一段话。

3.课堂小结。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母子之爱。为什么孩子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他沐浴着母爱。爱是相互的。孩子领受了母爱,也想着怎么回报母爱。这堂课老师送给大家的金玉良言就是:在享受无私而博大的父爱母爱的同时,请付出爱心给父母,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我们对他们赤诚的爱,让生命因为爱而更为富足。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读准字音,读通文句,领会课文段落大意。

过程与方法: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致深入地体味和感受亲情之美,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感恩母亲的心声表达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品味课文的精美语言,感受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时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教学用具:多媒体材料。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和小组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趣引思。(背景音乐:多媒体播放阎维文歌曲《母亲》)

同学们,有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你们能说说这条短信背后的故事吗?

师生共叙:“5•12”汶川大地震中,在都江堰一处塌陷的民宅里,一位已经死亡了的母亲保持着双膝跪地、双手扶地支撑自己身体的姿势。她的身下有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孩子安然无恙。已经死亡了的母亲的手机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这位妈妈伟大无私的母爱,让所有在场的战士和医生等救援人员泪流满面。大家说说,是什么力量让母亲当时那么做呢?是的,是伟大的、无私的母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的散文诗《荷叶 母亲》,共同感受作者所歌颂的伟大无私的母爱。

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

1.字词积累。并蒂(dì) 覆(fù)盖 徘徊(pái huái) 荫(yìn)蔽

2.走近作者。(简介作者)

3.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

(l)把握文章大意。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从而营造出“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呢?

(2)理清结构层次。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恩之情。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学生小组合作研讨。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共同完成下列各个问题。

1.文章写莲,先平淡地叙述,“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平平淡淡地进行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来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预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里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2.园里莲花有很多,只择其中两朵来写,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两朵莲花,一红一白,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荫蔽下的幸福。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句如何理解?在文章结构中有何作用?“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时得到安慰,在孤独中得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课文卒章显志,升华主题。

4.作者在风雨中几次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有何变化?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参考: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环境:繁杂的雨声,浓阴的天。红莲:开满,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心情:不适意,徘徊。环境:雷声作了,雨越下越大。

红莲:左右欹(qī)斜,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感动。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不动摇。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

5.“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作者看到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为此深受感动,为什么?

因为荷叶倾侧过来覆盖红莲正如母亲为遮风挡雨,作者被感动了,感叹母亲对自己的付出。当自己有困难时,只有母亲无私地帮助自己。

四.对照梳理,积累运用。

教师小结:人生的风雨从来就没有间断过,只是在我们最累最痛的时候,母亲永远以一个最温暖的姿态迎接我们。冰心是一个情感细腻敏感的人,因为心中有爱,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有自然界的景物都能触发她心里最真挚的情感。看到荷护红莲,她就想到了母亲对自己的庇护。冰心幼时身体孱弱多病,幸有母亲细心照顾,才得以存活。冰心成为作家后,每写完一篇文字,总是先捧到母亲面前。母亲是她最忠实、最热诚的批评者。感谢母亲、思恋母亲也是她经常提及的话题,比如我们熟悉的《纸船》。

板书设计

荷叶母亲

寄寓

荷叶 ——————————→母亲

(无畏遮蔽) 联想 (无私爱护)

红莲——————————→我

象征

心中的雨———————→人生路上的坎坷磨难

批 注

教学(后记)反思:

课 时 教 案

课题: 4 散文诗两首 第 课时 总序第 个教案

课型: 巩固提高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执行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诗歌基调,诵读诗文,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细致深入地体味和感受亲情之爱,学会感恩母亲,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份心声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把握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

教学用具:多媒体材料。

教学方法:美读感知法、交流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学法点津

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手法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中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鉴赏品析。句子赏析

1.“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赏析:母亲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着急担忧,一见孩子又惊又喜,嗔怪孩子不说一声就走了,叫妈妈急死了。“我”呢,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才好呢。

2.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这几句表达了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与依恋,赞美了母亲无私无畏的付出,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纯真。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写法赏析

《金色花>:其一,富有童趣。《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其二,清新隽永。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能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旨。其三,意蕴深刻。《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赞母的散文诗。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红莲,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恩之情。这样写红莲,把“我”比喻成了红莲,而母亲是荷叶,生动形象。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红莲,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结尾处写道:“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巩固拓展阅读。阅读短文,完成1-5题。(文章见参考资料)

1.第1、2段写出了“我” 顽皮、活泼 的性格。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请概括说明。

(因为“我”想回报母亲无私、炽热的爱。)

3.作者为何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二者都是美丽的,作者把孩子想象成金色花,以此来赞美孩子的可爱。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4.上面的文字在写法上对你有何触动?

(想象奇特而美妙,创造出一个纯美的世界。)

5.妈妈见了面,为什么说“你这坏孩子”?( 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阅读短文,完成6-10题。世上最辛酸的秘密(文章见参考资料)

6.文题“世上最心酸的秘密”指的是什么?“心酸”一词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老白倾尽所有爱着他的儿子,儿子却不知道,老白不是他的生父。表达了“我”同情、敬重之情。)

7.文章后半部分点出儿子并不是老白亲生的,请在文章前半部分找出两处对此有暗示作用的句子。((1)父亲驼背,五官像挤在一起;儿子脸相却很好看,和父亲一点也不相像。(2)因为穷,媳妇嫁过来不到两个月就跟人走了。)

8.请分别说明下面两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1)房子是临时建筑,门窗不严,屋子极破,没有床,只有两个铺盖卷。(突出老白父子俩生活极其贫困、艰难。)

(2)他们一拐一拐地去捡破烂儿,一前一后紧挨着走。(这是动作描写,突出老白父子俩相依为命,感情深厚,为下文写老白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机会埋下伏笔。)

9.文章主要写了老白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1)为了给儿子攒钱,老白不敢再婚。(2)老白故意摔伤,牺牲自己,为儿子争取手术的机会。)

10.文中的“父亲”最能感动“我”的品质是什么?为什么“我和我的朋友都相约着要把这个秘密藏在心底”?请简要谈谈你对此的理解。((1)儿子不是亲生的,但老白愿意为其牺牲所有,这是一种真正伟大无私的爱。(2)老白不想这个秘密让儿子知道,“我”和朋友非常敬重老白,尊重老白的想法;这个秘密凝系着老白父子俩之间的深情,只有“藏在心底”,才能不对老白父子俩造成伤害。〈意近即可〉)

以上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教案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计划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大家要认真设计教案。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